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大全  科技

连续三年研发收入比超过40% 讯飞医疗坚守长期主义

连续三年研发收入比超过40% 讯飞医疗坚守长期主义

日期:2024-05-10 21:43:59来源:快科技浏览:

在医疗这一坡长雪厚的投资赛道中,前期巨大的研发成本是不可回避的。虽然多家企业面向不同垂直领域推出医疗领域生成式AI大模型,但落地仍是难题。如何从激烈竞争中胜出,坚守长期主义,持续高投入研发深耕技术以及扩大产业应用或许成为答案。

“我们需要顶天立地的长期主义精神。顶天,就是希望源头核心技术在底层的大模型能力上,向国际最先进的能力看齐。立地,就是要能够大规模产业化。”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大未来才刚刚开启,讯飞秉持长期主义精神,在行业和部分关键领域,2024年实现超越。

值得注意的是,AI医疗应用场景众多,多家企业瞄准差异化赛道,如智能诊断、医疗影像分析、疾病预测与防控、个性化医疗、药物研发以及健康管理等。不过在医疗这一坡长雪厚的投资赛道中,多家公司仍在早期商业化道路中摸索。

据蛋壳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进入临床的生命科学AI管线已有16款停止研发或从官网撤下,1款药物被降低了临床试验优先级。不过,管线总量仍在以较快速度持续增加,全球处于临床阶段且保持活跃状态的AI参与研发的管线总计97项,超过一半的管线处于临床Ⅰ期,超过1/3的管线处于临床Ⅱ期。

与此同时,对于医疗AI企业而言,需要维持在前沿市场的竞争力,前期巨大的研发成本是不可回避的。尤其是大模型训练成本高昂,要发挥出能力,需要数据大、算力大,投入庞大的资金。

在医疗大模型这类高投入领域,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投入,不是“烧钱游戏”那种粗暴的、追求短期回报的,而是细水长流、追求长期主义的。

医疗大模型商业化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方正证券认为,中国AI医疗从2021年开始步入发展期,随着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建设进一步展开、感知应用算法迭代、赛道竞争加剧,只有可行的商业模式才能从激烈竞争中胜出。

由此看来,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赛道与孵化成熟的商业模式或成为关键。中泰证券也表示,AI在医药领域的实践应用正逐渐从场景探索走向商业化转化,未来有望率先在药物设计研发、辅助病理诊断等领域实现突破。业内人士曾指出,医疗大模型只有进入医疗垂直领域并实现产业落地,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

坚守长期主义的企业选择长期维持高强度研发力度。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与讯飞医疗等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其中,讯飞医疗连续三年在高研发投入的基础上持续增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事,据讯飞医疗披露的招股书,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分别为1.598亿元、2.416亿元及1.955亿元,分别占在该期间收入总额的42.9%、51.2%及60.3%。如此大比例的资金投入或许源于其自身的技术积累与商业化潜力。

从业界实践成果来看,医疗AI企业前期投入大,大部分企业尚未实现稳定盈利。润达医疗、卫宁健康、东华软件等企业的医疗大模型相关产品未实现商业化落地,东软熙康、科亚医疗等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但长期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最终会进入反哺期。据招股书,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9个月,讯飞医疗仍分别取得3.72亿元、4.72亿元及3.24亿元营收,增速为26.7%、29.0%,在下行的经济周期中依然维持着远超行业平均的增长水平。

长期耕耘下,讯飞医疗在市场占有方面有所斩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收入计,讯飞医疗的智医助理于2022年在中国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占76.6%。凭借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深厚,讯飞医疗与竞争对手迅速拉开差距,形成了深厚客户群。

讯飞医疗关键指标依然整体向好,有望在大模型浪潮下,将更多的技术积累兑现。从发展路径来看,讯飞医疗智慧医疗业务仍在积极探索G-B-C联动发展的过程中。这一方向其实与母公司科大讯飞的成长路径类似,尤其是讯飞医疗的业务板块之一区域管理平台解决方案,本质上也是服务于相关主管部门。德邦证券也指出,智慧医疗在各省市布局试点稳步拓展,效仿教育业务逐步打通G-B-C端协同联动的模式。由此看来,科大讯飞的经验或有助于讯飞医疗从下而上并全面扩展智慧医疗业务。

* 特别声明:资源收集自网络或用户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